最新播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触摸屏产业规模达18亿部国内厂商有望“逆袭”

来源:  作者:closeyu  发布:2013-09-14  点击:


 触摸屏作为一些小尺寸显示器的标配,在这几年所呈现的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中国触摸品出货量方面得到了体现。2012年,中国触摸屏出货量同比增长71.53%,为4.26亿片;出货金额同比增长31%,为140.88亿元,出货金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3年,全球触摸屏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达18亿部,较前1年增长34%,其中电容式触摸屏在2012年超过10亿部之后,2013年将接近16亿部的规模,年增长率高达49%,而且整体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
  得益于触摸屏整体的增长态势,从技术层面来说,除了外挂式的投射式电容触摸屏外,On-Cell触摸屏和In-Cell触摸屏近些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可以看出,内嵌式On-Cell触摸屏的发展得益于三星在Galaxy系列手机中的广泛应用;而In-Cell触摸屏很明显是来自苹果iPhone5的大力推广。从2012年开始,触摸屏配套产业经历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传感器结构的演进,二是传感器线路的新一代ITO取代材料。
       2013年上半年,大陆厂商手机用触控屏出货量达2.28亿片,远超台湾地区和日韩等国。
  2012年下半年,大陆触控产业重新开始繁荣,至今一直表现不错。从出货量来看,手机用触控面板依然是大陆触控面板出货量的主力。已经过去的2013年上半年,大陆手机用触控屏出货量同比增长10%。2013年下半年,大陆触控面板厂商将持续受惠于大陆智能手机快速增长的需求,手机用触控面板出货量预估2.34亿片,较上半年增长3%左右。
  随着大陆厂商在2012年下半年产能的扩大,单价相对便宜的中低价触控屏逐渐取代台湾厂商的产品。2013年上半年,大陆厂商手机用触控屏出货量达2.28亿片,远超台湾地区和日韩等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手机用触控屏产地,市场份额高达40%。
  从下游客户端来看,2013年国际大厂对低价平板电脑的要求提高。继中华意力打入三星供应链后,欧菲光也将打入Google及华硕联合推出的Nexus 7平板计算机供应链。另外,Windows 8带来触控笔记本需求,大陆厂商联想也将部分笔记本用触控面板订单转给欧菲光,打破了大陆厂商过去未能量产11英寸以上投射电容触控面板现状。
  GFF技术成“贫民皇后”
  在降低成本的需求下,GFF技术逐渐成为大陆内需市场和Samsung等国际一线品牌中低阶产品的首选。
  自2012年第二季度起,大陆智能手机厂商开始更多地推广千元以下智能手机,该类手机对成本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在减薄和降低成本的需求下,GFF技术逐渐成为大陆内需市场和三星等国际一线品牌中低价产品的首选。随着中低阶产品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GFF产品单价下降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以4英寸GFF模组的成本来看,目前9.1美元左右的价格对于售价1500元左右的智能手机而言确实偏高,20%的下调空间比较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iPhone5触控功能的用户体验颇具争议,这让业界对In-Cell的期待大打折扣。而OGS技术则后来居上,不仅越来越多的厂商达到了量产水平,而且产品良率基本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OGS技术在未来1~2年内将大行其道变成板上钉钉的事实。
  同时,在Cover Lens方面,部分大厂开始评估以塑料替代玻璃的可能性,一方面期望能克服重量偏高与耐冲击性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够降低Cover的成本比重。但是,塑料材料在触控模块全贴合制程中,若固化温度偏高或长时间使用后,易产生黄化、白雾化的现象。这些缺陷都需要厂商以合适的工艺来弱化。OPS、OFS与OGS在技术上异曲同工,但是又各自存在需要克服的工艺缺陷。
  欧菲光地位暂不可取代
  四大因素奠定了欧菲光今天的成就,京东方要想在触控屏领域超越欧菲光,面临挑战。
  近两年触控屏一直是光电领域的香饽饽,这让很多长期亏损的面板厂眼红不已。这使得两岸面板业的龙头友达和京东方高调进入触控面板市场。
  以大陆触控面板龙头欧菲光为例,四大因素奠定了欧菲光今天的成就。
  第一,红外截止滤光片老大的身份让欧菲光积累了特殊的客户资源,并且这些宝贵的客户资源最后都被欧菲光游刃有余地应用到了触控屏业务上。
  第二,欧菲光一直坚持成本控制和垂直产业链建设。在南昌子公司的兴建过程中欧菲光就特别规划了强化玻璃、ITO导电膜等上游原材料的产能并成功实施量产。大陆触控厂商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放眼整个大陆光电产业,产业链的集团化经营也是目前最为欠缺的。
  第三,公司的体制和老板的做事风格适合当下多变的市场氛围。欧菲光虽然是上市公司,但是做事风格明快利落,几乎不拘于繁文缛节。
  第四,欧菲光是最早引进台湾团队开发电容屏技术的大陆触控厂商,可以说它非常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较之下,像京东方这样的面板巨头要想在触控屏这样的细分领域超越欧菲光,面临一定挑战。当然,如果有一天In-Cell成为触控产业的主流,京东方也将迎来“逆袭”的好日子。
  大陆厂商有望再上一层楼
  在新技术研发方面,大陆厂商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再上一层楼。
  总结大陆厂商的这次“逆袭”,有两个因素。其一,部分国际大厂如三星等,开始采用大陆厂商的触控屏产品;其二,随着触控屏价格的下降,大陆品牌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大幅增长。这两个因素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大陆触控产品价格相对其他厂商低廉。
  同时,在新技术研发方面,大陆厂商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比如欧菲光在OGS、纳米银等新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一流厂商的水准,仅次于宸鸿。2012年全球第一款石墨烯触控屏手机在大陆诞生;2013年5月大陆实现了全球首个碳纳米管触控屏的产业化,投产了一条石墨烯触控屏手机中试线。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大陆厂商在技术上的积极作为,大陆厂商还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再上一层楼。
  

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子展会信息网(www.Cef114.com)

上一篇:他们助中国IC业腾飞,受到中国工程师认可
下一篇:工信部: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约8亿 3G用户3.2亿
 
相关资讯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