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智能机刚出那会儿,手机打几分钟就热得发烫,有用户戏谑“能煮鸡蛋了”。“能煮鸡蛋”的诱因是手机芯片的电路设计,而今这样的情形已一去不复返,新一代的“芯片”朝着更微小型化、低功耗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背后,中芯国际技术推动的脚步如影随形。
作为中国内地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成功跻身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列,生产的芯片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三分之二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中国芯”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芯”。
作为这家企业的CEO,邱慈云却显得过于低调,网络上关于他个人的报道基本为零。他不是那种跟人自来熟,一开口便能侃侃而谈的人,打破短暂的沉默是从贝尔实验室的经历讲起,那里是邱慈云职业生涯的起点。
1974年,高中毕业的邱慈云远赴美国求学,进入美国最早的工科大学——私人院校伦斯勒理工学院读本科,毕业后转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3年获该校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4年,邱慈云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从事半导体方面的研发工作。
从1984年到1996年,邱慈云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整整12年。至今谈起那段经历,他仍用“precious(珍贵的)”来形容。
这个世界上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研究机构,在外界看来总是笼罩着一道耀眼的光环,邱慈云的离开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当时,他已负责高速电子研发和硅研发实验室营运两个部门,还被贝尔实验室寄予厚望,送往哥伦比亚大学进修高级工商管理。
科技成果可以让人们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产业化的过程让邱慈云神往。2001年在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的邀请下,他加入新生的中芯国际,开始了在中国的半导体事业。
彼时,这个广泛应用于银行卡、手机卡、电脑、身份证上,扼住国家信息安全咽喉的芯片基本百分之百为国外进口。
创业之初,最大的困难是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不少半导体公司都感受过铁桶般的封锁,一些发达国家不仅不允许自己的设备出口,甚至在与合作国签订的条约里,也不允许这些国家将设备卖给中国。投入巨资、费尽周折,最终得到的技术往往总是被动过手脚、支离破碎,“对发达国家而言,半导体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它会千方百计地用很多方法让你拿到的是落后技术”。
业内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为打破束缚,国内的一家企业曾每个月向出口国提交一次出口申请。最终,辗转从中立国瑞典买回一台落后设备,比最先进的设备落后了整整5年。尽管如此,这也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了。
即便是批准了的设备技术在以后每次技术升级时,类似的情景都会重演,“机器拿到国内,必须再做研发,才能弥补”。
这样的苦涩记忆已经成为历史。
如今,中芯国际在半导体纯代工业的全球排名仅次于台积电、联电和global fundries(格罗方德公司),产品水平已能紧紧跟上世界先进半导体生产技术的水平。
中芯国际发展的10年,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崛起的10年。外界评价,“中芯国际不仅给中国半导体行业带来了规模和技术,还带来了半导体行业的游戏规则,以及大量的半导体行业管理人才”。
起步时,中芯国际生产的产品被国内厂商认为“10年也用不上”。这个预言早已被打破,智能化正快速改变国人生活,10年前开始的“这场战斗”意义正在凸显,当年稀罕的手机、电脑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2009年开始,中芯国际生产的芯片,也已被国内厂商用在平板电脑等高端产品中。
中国制造的质量也赢得了国际声誉。今年5月,中芯国际从全球1.2万家供应商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缔造者和领袖之一的德州仪器颁发的“质量卓越奖”。
据披露,中芯国际的北京厂是中国最先进的硅片生产基地,其量产规模正在扩大,同时还在规划二期,“生产线建成以后,能够让中芯国际业绩再翻一番,中芯国际就有机会再上一个台阶”。
回顾10年,邱慈云说自己有幸见证了这段历史。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今天中国市场占到全球的1/3,“这个巨大而开放的市场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有创造力的新兴企业,中国企业日益成熟,在技术创新、品质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世界级大公司的水准”。
邱慈云如是总结:“发达国家对中国半导体仍有许多的限制,但我们还是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在国际上走出了一条路。这条路对中国科技产业发展意味着:我们中国的半导体在全球有了它的地位。”
10年间,邱慈云个人也在不断适应着身份的转变。
他是研究员,是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拥有10项美国专利,发表专业技术论文30余篇;他还是企业的CEO,要为数万员工的生计和企业的发展殚精竭虑;3年前,作为优秀海归人员,他成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
回国10余年,邱慈云感慨,成就感完全不一样,“我们能够把所知所学转化成产品,能够组织一个企业让几千员工发挥他们的生产力,让一个企业从一个小的单位逐渐成长,在国际上做出成绩,让中国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它的能力”。
在同事们眼中,他更是一位宽厚而博学的长者。
在代工企业,快节奏、严管理,每个月要交付的客户订单就是“死命令”,生产线上24小时机器不停转,一个小时没修好,两个小时没修好,24个小时没修好的时候,管这个工序的人马上抓狂,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不发脾气不骂人简直罕见,但却从没有人见邱慈云发过火。
20年的海外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话语间,他不时吐出一两个英文单词,考虑谈话对象又马上翻译成中文。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他始终端正地坐在沙发上,讲话时平和地看着对方,有眼神交流时,他又马上给你一个微笑。
有时,他更像一个研究人员,而不是一个CEO。这个数万人企业的管理者出现的场合鲜见前呼后拥的场景,到世界各国谈生意他甚至不带秘书,有事情拎上行李就走。
谦逊与平和难掩邱慈云对于中国半导体事业的热忱。很多人的记忆定格在10年前创业时的一幕:每次出差,这位昔日的美国贝尔实验室高管常常拎着一箱需要在异地测试的硅片,只为了节约运输的时间。
来源:华强电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