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80届、5次更名,中国电子展(CEF)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时代转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中,终成“中国电子第一大展”。
作为中国电子行业展会的先行者和常青树,中国电子展拥有着清晰而深刻的成长脉络,它记录了行业进程,推动着行业发展。未来,它仍会把时代赋予的使命延续下去。
统筹统销的“全国会”
历史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1964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的前身——“中国无线电器材公司”成立。这一纸批文,对中国电子产品行业的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
据现任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陈雯海介绍,“周总理责成中国无线电器材公司于每年10月中旬,召集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各军兵种的代表,也就是‘中央需方’的主体,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集中在宾馆,以‘会议’的形式对部直属厂(代号厂)和地方国营厂生产的电子产品(包括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进行统一‘计划调配’”。
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以统筹统销为方式的“全国电子产品计划分配会”就这样应运而生。“我们一般把它称作‘全国会’,这就是中国电子展的雏形。”陈雯海说。
“计划分配”这一颇具特色的字眼清晰地反映出“全国会”初期的特点。“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完全没有市场化,也不存在展览会、订货会的说法。我国还没有民营经济,都是国有企业。如果哪个单位有电子产品方面的需求,只有通过开单才能买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都是这种统筹统销的形式,电子产品统一采购、统一分配。”陈雯海介绍。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计划分配会”的好处在于供需双方真正达成了平衡,有了需方的订单,厂家的产品不愁卖。
大牌也吃“闭门羹”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逐渐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向转变。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中,1978年,“全国电子产品计划分配会”褪去了“统筹统销”的外衣,更名为“全国电子产品订货会”。
“这是市场经济转型期必须面对的一种改变。改革开放初期,电子产业发展得很快,当时‘全国会’已经分成了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形式,既有订货会,也有一些计划外的采购。这段时间应该是订货会向展览会的探索阶段,当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怎么结合。”虽然不是彼时的亲历者,但陈雯海清楚地了解“全国会”的转型历史。
“有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开始组织各自地区的生产企业和需方代表参展,渐渐地,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带来了自己的样品。”陈雯海介绍说,这时“全国会”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展览样品。
随着展览样品的出现,参会的企业开始对展览空间提出了要求,“普通展线” 由此诞生。彼时,主办方为企业统一划定大约1米的展线,并且给他们配发了桌子,他们以此为标记展出样品。这样各个企业之间也相对独立。
然而,计划内与计划外双管齐下,“全国会”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国际企业想要参加我们的订货会,比如当时美国MOLEX(莫莱克斯)、阿尔卑斯电气就提出想来参会,但是他们不在我们的生产计划内,所以没有办法实现。
除了这些大品牌的外企,还有不少处于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也想通过展会分得一杯羹。“那时候外企、民企都不在计划内,不属于参会企业范围,他们就在展会外面摆摊,会场外面像菜市场似的。所以那段时间的展会除了有固定的摊位,也有一些零星的‘小贩’。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重新规划一下。” 陈雯海回忆说。于是,大量没有资格进驻会场但希望进入市场的民营企业在展场外面划线为界,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会外会场”。
标摊取代“课桌”
展场内是一米又一米的课桌,展场外是一个又一个摊点,“全国会”上这种略显凌乱的场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1992年和1995年,“全国展”又经历了两度更名。
1992年,展会更名为“全国电子产品展销会”,这一名称使得“展”和“销”终于名正言顺。
据陈雯海回忆,在当年秋季的第四十届全国电子产品展销会上,首次出现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展位。“虽然此前的‘普通展线’和‘会外会场’依然存在,但这种相对独立的参展空间让不少展商感到舒适。”陈雯海说,“之前展会从来没有出现过标摊,都是像学校用的那种课桌,一米、一米地摆着。尽管现在来说,标准摊位是一个很常规的东西,但是刚开始尝试做标摊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新鲜。”
标摊的出现让“全国会”现场更加规范和美观,与此同时,内在的变革也在悄然进行——主办方开始认可外资和合资企业参加展会。
1995年,全国展再度更名为“全国电子产品展览会”。1998年“普通展线”和“会外会场”彻底被取消,展览格局由标准展位和特装展位取而代之。“展览”的形式渐趋规模。
一直以来,“全国会”都是由省市组团参展,但是这样的组展规模远远达不到一个成熟展会的需求。“为了拓展更多的参展单位,拾遗补缺,到20世纪末期,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开始建立自营展位的组展体系,直接介入到展会的招展工作当中。”陈雯海介绍说。
“电子行业是市场化最快的行业之一,所以这个时间段我们把订货会融入到了展览会当中。我们开始思考展览会需要产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功能定位。”在陈雯海的印象里,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会”根据行业的需求,在不断进行着探索。
巡回展变形记
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各部委由关注转向直接办展,计算机展、仪器仪表展、专用设备展、消费电子展、舞台灯光音响展等一些专业产品展览逐渐从“全国会”中分化出去,“全国会”成为以电子元器件为主体展品、整机仪器为辅助展品的更加专业化的展会。
2000年,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成立了独立的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将展会的经营模式交由一个专业的展览管理团队来管理,并积极与国际接轨。
据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承哲介绍,2001年,全国电子产品展览会作为中国内地惟一的电子展代表,加入“亚洲电子展览联盟”,与日本电子高新科技联展、韩国电子展、香港电子展、台湾电子展并称为“亚洲五大电子展”。
在展会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主办方也进行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我们采用了‘巡回展’这种方式,而且基本上是每年春、秋两个季节在全国不同的城市举办。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丰富,展会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整个产业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电子产业的集散地来发展。”陈雯海说,“而且,从品牌发展的角度来说,展览会要想成长为一个品牌,的确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1998年,展会的“秋季会”首次入址上海,并开始改为每年秋季都在上海举办。这只是“巡回展”向“固定展”转型的第一步。
此后,“春季会”也于2004年定址深圳举行,从而彻底取消全国巡展模式。“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展会,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崔承哲说。
2006年,展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电子展(CEF)”,国内电子第一大展以崭新面貌呈现在行业面前。
“2000年之后,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中心逐渐从华东、华南向西部转移,我们发现西部是一个很大、很有潜力的市场,认为西部需要一个行业的展会。经过五六年的摸索和考察,我们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夏天在西安或者成都举办一场展会。” 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邸允柱介绍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夏季展’也逐渐形成了规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我们开始考虑将西部巡回展转变为相对固定的展会。”据邸允柱介绍,2012年,西部展永久落户成都。终于,中国电子展确立了由深圳(春季展)、成都(夏季展)、上海(秋季展)辐射华南、西南和华东三大区域的办展形式。
3S驱使创新
经过变革和发展,电子展在21世纪进入发展的快轨道,无论是参展商和买家的参展数量,还是展会面积和成交量,都不断刷新着纪录。仅2012年,中国电子展的全年展览规模就达到16万平方米,参展电子企业累计3500家、行业观众累计15万人次。
作为如今中国电子展的掌门人,陈雯海曾为电子展提出过“3S”概念,并且作出这样的阐述——“SHOW”作为展会基本表现;“SALE”是衡量消费电子展的关键;让国内厂商分享海内外市场资源整合的效益,外向型、跨国、港澳台厂商分享国内市场的成长,“SHARE”才是电子展奋斗的终极目标。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中国电子展的内容也在不断创新。“现在的电子产品一般都是高科技,如果高科技不与时尚结合,会离老百姓越来越远。现在的展会上有许多终端消费者,所以我们通过一些艺术表演把产品展示出来。” 陈雯海说,“电子产品逐渐在升级,可能十几年、二十年后,机器人就变成一个展览的重点。”
随着电子展规模越来越大,又有一些问题浮上水面。卖家和买家之间的桥梁怎么搭建?没有买家,卖家来了怎么办?万一卖家做不成生意,以后还会来参展吗?
“要想让展会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就一定要充分考虑买家的情况。如果买方都到齐了,卖方也就跟着来了。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买方需要什么东西,要有前瞻性、有把握。”陈雯海说,“比如今年我们就在成交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一对一地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有意识地对买家进行了各种邀请。”
“我们会根据买家提出的条件为他们选择优质的服务商。” 邸允柱补充道。
与当年外企、民企徘徊在“会外会场”的境况大相径庭,如今,无论是国内展商还是国际企业,都成为电子展的常客。“参展商方面现在的确是越来越国际化,我们依然是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我们会邀请国际同行企业来参展,我们国内的企业也要出去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 崔承哲说。
国际展商也是衡量一个展会质量的因素之一,然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中国电子展产生着影响。陈雯海说,“说实话,今年国际展商参展的情况不算很好,因为整个经济大形势不好,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台湾、香港地区都处于困难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际企业对中国有很大的期望值,这是对中国的利好。在他们本国市场不好的时候,相应的预算会相对减少,但是可以通过比较低的成本来中国寻找机会。”
在陈雯海看来,将电子展打造成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主办方的一项重任。“除了展览、交易,我们也希望看到展会的另一个功能,那就是分享。同行之间在这里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大家都有的一些困惑能在此得以解决,所以我们也同期举办了很多研讨会、论坛。”
第一大展的使命
2013年11月13日至15日,第82届中国电子展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展会的主题定位为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升级,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期还会举办十几场技术峰会、研讨会、高层论坛。” 崔承哲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举办中国电子展八十届庆典系列活动。”
加上此前举办的深圳春季展、成都西部展,中国电子展春、夏、秋三季配合,2013年全年的展览规模达到16万平方米。
随着“中国电子第一大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办方也对每年的三场展会进行了清晰的规划和定位。
陈雯海介绍,未来他们将根据国家的政策、走向以及产业的发展,对三个展会进行不同定位。“深圳电子展方面,将结合深圳当地的市场和产业结构,把深圳电子展定位为“服务于传统信息产业链的服务平台”,向“消费电子”方向发展;上海电子展方面,将从电子信息技术向“行业应用”方向转化,促进“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都电子展满足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并且满足军工级的解决方案。”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子展历经时代的变迁,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时代背景下顺势发展,成为电子行业的“晴雨表”。“未来,中国电子展将继续履行两个使命,一个是推动电子信息行业本身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材料、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另一个是要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行业应用来促进国家的产业升级,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陈雯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