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电子国家队
4年前,国庆60周年的阅兵典礼上,一架背负着雷达大圆盘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
1年前,在遥远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全球瞩目的射电天文台项目中的第二十四号天线被命名为Janimaarnu(意为中国人)。这是中国产业界第一次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承担核心研发制造任务,一共36个天线的设计和制造项目,用的都是中国自主核心技术,最终天线总体技术指标远超澳方要求,高频信号接收上限被提高了一倍。
这些成果的背后,正是“军工电子国家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多年努力。
今年1—10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双双实现同比增长20%,去年营收为839亿元,其中民品收入482亿元。
以当前的眼光看,中国电科的成绩单不错:国产预警机创造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自主研制的探月工程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交付应用,综合性能亚洲第一……
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电科总经理熊群力认为,中国电科面临的挑战不少,必须加快升级来实现跨越发展。
产品精细化,锻造“国之经络”
今年6月26日8时许,“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预定区域,3名航天员健康出舱。至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截至今年7月14日1时许,世人瞩目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5000万公里,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卫星导航等大型航天工程中,中国电科一直是个关键的名字。有人比喻,电子信息技术就像工程和产业的“经络”,大到航天,小到关键元器件,都因此获得了贯通运转的活力。而军工电子国家队,打造的则是一个国家的“经络”。
对中国电科来说,40多家科研院所,决定了它科技创新的基因。无论是国防安全重大装备,还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每一项国家重要军用、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只要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都可以见到中国电科的身影。
中国电科党组书记樊友山说,中国电科一直在锻造“国之经络”,在载人航天和探月等大科学工程中,其研制的各种元器件和关键部件无处不在,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但同时,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小而散”。
系统一体化,用大项目带动行业升级
从空警2000到空警200,作为第四大预警机出口国,目前中国的国产预警机已经出口3架,第四架也即将交付。
国产预警机的研制对中国电科有着“脱胎换骨”般的意义。在锻造“国之经络”的基础上,中国电科着手用大项目带动行业升级。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陆军说,国产预警机这种重大工程需要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和基础工业能力的综合,对行业的带动和升级作用巨大。
国产预警机是中国电科的骄傲,也是其第一次当“总设计师”的国家重点工程。
中国电科在研制预警机过程中受益巨大。由于要“抓总”研制预警机,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元器件,都形成了一体化系统,从而带动了国产计算机、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并且做到了从底层到顶层的领先。
“我们说转型升级,也包括不断凝聚和联合现有的各自发展不错的力量,真正体现国家队、主力军的角色,推动集团化、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型,利用大项目、大系统的整合能力是重要的抓手。”樊友山认为,而这也正是克服“小而散”劣势的重要举措。
10月24日,中国电科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40家涵盖产、学、研、用物联网技术各领域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个联盟将探索解决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基础创新研究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碎片化”“烟筒式”应用、产业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这也是中国电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利用大项目带动牵引的一大举措。
布局提前化,用创新夺得发展先机
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新成立的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是打造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协同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中国电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考量。”中国电科副总经理、创新研究院院长左群声说。
中国电科在央企中首创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实施方案,既纵向打造以系统为牵引的模式,又横向打造军民融合、相互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会衍生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打破甚至颠覆原有产业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密切跟踪研究,加强技术积累和前瞻部署,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熊群力说。而这番提前布局的背后,科技创新是基础支撑。
“我们判断,即使世界经济还在低位徘徊,但对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而言,快速转型和高速发展仍是基本趋势。”熊群力说,转型发展,是中国电科自身强烈的发展要求,这也能让中国电科同时实现自己的使命和梦想,使命是构建国家“经络”体系,巩固国家富强基石,梦想则是为普通人打造智能化、智慧化的生活。